你了解沈阳方城为什么是“九宫格”建制吗,沈阳故宫为何坐落在城中的“第五格”?你知道中街上华丽的欧风老建筑,都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吗?还有,你见过东三省总督府完整的样子吗?沈阳故宫一眼望去的黄色琉璃瓦、绿翦边,烧制的匠人身上也都有故事呢……
日前,指尖新闻记者来到沈阳城市建设学院,在全国唯一一座以应用型高校主办、以建筑文脉变迁反映城市发展的“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”里,从建筑、建筑美学的“四维”视角出发,全方位感受了沈阳的城市起源、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。
当那些消失的、难忘的、璀璨的与建筑有关的记忆穿越时空般来到眼前,心中着实一振,与2300年建城史呼应的建筑走向,不仅独立“成线”,而且逛起来别有一番滋味。
有关城市的历史文化,从建筑一路蜿蜒
和其他城市主题展馆相同,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旨在为参观者展示深厚而磅礴的城市脉动。独特的地方在于,在这里,有关沈阳的历史文化是从建筑这一维度一路蜿蜒下来的。
“我们总说,沈阳方城融合了满、蒙、汉三族文化,在眼前这个清中期盛京城模型中,就有很好的体现。”作为文化策划及内容制作总负责人、沈阳市建设展示馆副馆长罗健(罗云天)介绍说,“首先方城是满族人建的,可建设者又向汉文化学习,然后又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。”在汉文化《周礼》中,提到了王城的建设法则,“匠人营国,方九里,旁三门。国中九经九纬,经涂九轨。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,市朝一夫。”
“这里面就有一个关键词,‘面朝后市’,强调王宫要居中。面朝就是在南面设置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、吏部、户部、礼部“六部”及督察院、理藩院等的上朝理政机构,北面设市场,也就是沈阳故宫与中街的布局方式。‘左祖右社’指的是,在皇宫的左侧设太庙、右设社稷坛,当年社稷坛和风雨坛在一起,祈求国运昌盛、风调雨顺。”罗健说,这些都是汉文化的一种体现,“另外,城市是九宫格,王宫设在第五格,取‘九五之尊’之意。”
模型中,能清晰看到,当年在城中有近万户居民,城中没被填满的蓝色部位,便是百姓口中的“水泡子”。当年的中街也是一个景观廊道,城池九门可见,外攘门进入,能看到鼓楼、钟楼立于市井的两端。
当年气派的“九门”,如今只剩下抚近门和怀远门两门,晨钟暮鼓的“钟鼓楼”,也退出了时代舞台。
一幢幢复刻的建筑模型,成为记忆的寄托
从清中期盛京城模型离开,穿过与沈阳路上等比例复刻的“牌楼”后向内走去,在“近世繁花”展厅内还能看到复刻的张学良旧居的“大青楼”“奉天省总督府”全景还有林徽因等建筑大师涌现时期的一众建筑旧址原貌。很多原本只存在于记忆里、影视作品中的建筑,如今都“活脱脱”地等比例得到“复建”。
建筑模型精湛、细致,从颜色到规制都栩栩如生。这让人不禁感慨,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填补的不仅是地方馆藏的空白,更缝合了人们心中模糊的痕迹与记忆。难怪不少市民、游客都说:开启沈阳之旅之前,应该先到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站一站。
观者的这一共同感触,在“长子风华”展厅内,再一次得到印证。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铁西区数百家工厂,以“模块”的形式鳞次栉比地排列在眼前,实景还原的工人村的巷子口,据说前来拍照的老铁西人总是在老厂前驻足凝望、老泪纵横,参观的游客排队与“工人村民宅”合影,人流多到,竟把仿真的门把手都给拽掉了……
沈阳的工业文化、火红的工厂岁月,那些再也无法在现实中重现的场景,在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得到重建,让人们有了可以感怀的寄托,馆里一幢幢复刻的建筑,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观者的文化自豪、文化自信。
罗健说,放眼全国,以高校牵头的城市建设展示馆,目前只有沈阳的这一个,唯一的一个。展馆以历史为“纬”,以各时代地标建筑为“经”,以“工匠精神”为魂,与教学结合、与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,立足当下,在满足服务教育的基础上,服务社会,让大众有一个免费的公益空间,可以爱上沈阳,爱上建筑。
目前,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每周二面向公众开放,参观者可通过网络预约进行参观。
交通指引: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内;
地铁线路:乘坐地铁四号线“城建学院站”D口出站,东行200米,4号门刷身份证进入校园,南行300米左转。
文/关彤
编辑: 关彤
阅读数: 0
{{ article.sysDisTopic }} {{ article.title }}
{{article.sysDisTopic}} {{article.title}}